-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學校概況 > 學院簡介
北京服裝學院簡介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型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學校秉承“與美同行”的校訓,面向紡織服裝、時尚和文化創意產業前沿,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堅持藝工融合、產業導向的辦學特色,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重要項目、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人們美好生活需要,持續完善高質量時尚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努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思辨能力、科技素養和創新精神的行業優秀人才。

學校設有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服飾藝術與工程學院、材料設計與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時尚傳播學院、時尚管理學院、美術學院、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前沿交叉研究院、國際學院等二級學院,在服裝服飾領域的學科和專業建設水平國內領先。共有全日制本碩博在校生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5600余人,碩士、博士研究生1400余人。
學校現擁有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個“服裝學”北京市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平臺項目,覆蓋經濟學、文學、歷史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7個學科門類。學校設計學2019年被評為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排名前3%至7%,藝術設計在全國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排名前3%。2024年,學校獲批審核增列且需要加強建設的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及“設計學”博士學位授權點。
學校現有本科招生專業23個,其中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4個專業獲批教育部“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個專業獲批“雙萬計劃”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在2024年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3個專業獲評A+、7個專業獲評A,其中4個專業躋身全國前十強。學校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畢業生自主創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5%以上,涌現出了例外、Grace Chen、UOOYAA、熙上等眾多具有行業影響力的設計師品牌,是活躍在行業前沿的創新力量代表。
學校擁有一支政治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868人,其中專任教師65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比37%。多人入選國家級人才、北京學者、青年北京學者、北京市戰略科技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市級百千萬人才工程、長城學者培養計劃、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北京市海外高層次人才等,多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多人擔任國家級教學團隊負責人、市級創新團隊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國家重點技術研發項目負責人等,匯集了包括“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中國珠寶首飾設計大師”在內的眾多行業領軍人才和學者。
學校設有教育部研發中心1個、北京市研發中心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3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北京技術轉移中心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首都科技條件平臺1個。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殘聯、北京冬奧組委會等指導下,分別建設北京服裝學院國家冬季運動服裝裝備研發中心、無障礙服裝研究中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服裝備研發實驗室,研發的高性能比賽服攻克核心技術,助力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多項金牌。與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共建“北京未來設計實驗室”,聚焦關鍵技術問題,推動產業創新發展。與北京化工大學共建安全防護用功能高分子材料聯合實驗室,與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共建阻燃纖維材料實驗室,自建紡織行業阻燃聚酯纖維及其紡織品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平臺,阻燃纖維材料及功能聚乳酸材料的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學校立足學科前沿,設立服裝科技研究院、服飾文化研究院、中國生活方式設計研究院、時尚研究院、運動時尚創新研究院、新時代中國美研究院、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李之檀先生服飾文化研究中心等機構,產出大量原創科研成果。學校建有“全國十佳特色博物館”-民族服飾博物館,具備全國高校唯一的“織繡”和“皮革”文物修復資質,入選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在傳承民族服飾文化、促進民族團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教師承擔國家、省部級及各類科研項目2300余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含單列學科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藝術基金項目9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1項。有效授權專利600余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2005年至今累計4項)、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140余項。我校主辦學術期刊《藝術設計研究》自2017年起連續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22)》藝術學核心期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3年版)。
學校主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先后承擔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200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群眾游行活動、2014年APEC領導人會議、2016年里約奧運會、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和群眾游行、2020年東京奧運會、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2023年中國-中亞峰會、杭州亞運會、成都大運會、哈爾濱亞冬會等服裝設計工作,以及有關行業系統具有特殊要求的服裝設計,如神舟七、九、十、十一、十三、十五號系列航天服飾及艙內用鞋、南北極科考隊手表、國家隊射擊服、新式外交服裝、學位服等重要設計創新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
學校積極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行業產業發展,助力北京時尚城市建設,聯合主辦中國國際時裝周、北京時裝周等時尚前沿活動,深化與朝陽、海淀、通州、平谷等各區合作,連續發布《北京時尚產業發展藍皮書》。聚焦行業產業轉型發展,與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等產業聚集地開展戰略合作,建立多個實踐教學基地和校企研發機構。與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外交人員服務局等機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壘球協會等協會組織,以及安踏、迪尚、愛慕等企業開展合作,整合資源、協同創新。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開展“新時代中國鄉村勞動者服裝設計暨美好生活時尚工程”、打造“電站美術館”、“非遺藝苑”典型案例,引領時尚從個性表達走向國家形象表達,受到廣泛好評。
學校始終堅持國際化辦學,與英國倫敦藝術大學、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法國時尚學院等40余所國際知名院校簽署合作協議。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藝術類人才培養特別項目、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以師生互訪、國際課程、聯合工作坊、聯合展覽展示等多元內容深化務實合作,培養具有寬廣視野的國際化創新人才。13名教師在時尚、設計領域國際組織中任主席、秘書長、委員。發起國際首飾設計高校聯盟,主辦國際青年設計師邀請賽(IYDC)、北京國際首飾藝術展、“設計馬拉松”、“意大利制革之美”等高規格國際賽事、展覽及論壇活動,影響力輻射200余個國家和地區。在2023年QS世界大學藝術設計學科排名中,我校位列中國內地第8名。在全球知名商業雜志《CEOWORLD》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佳時尚學院排名榜中,名列中國第1名,在BoF世界一流時尚院校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9名、中國第1名。
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打造具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準的時尚教育高地。下一步,學校將緊密圍繞國家需要、首都發展、產業變革,持續深化教育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時尚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時尚高校,為新時代首都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為建設教育強國首善之區貢獻北服力量。
(2025年6月更新)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