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院系速遞
- 冬陽春暖“方寸”間
- 2016-01-06
- 來源:北校區
- 作者:呂金玲
- 編輯:王玉敏
- 閱讀次數:
-
“不好了,呂老師好像是摔了,那同學快過來幫個忙……”說時遲那時快,昏暗的燈光下,吳達寧老師已三步并作兩步跑到我跟前,和藝術設計學院的譚嘉豪同學一起,將已全身倒地的我扶將起來,因有急事脫不開身,吳老師又讓這孩子把一瘸一拐的我直送至宿舍門口。吳老師——大家公認的“善人”,心軟心熱,把誰都當親人,時常為大伙兒幫忙出力。對同學也從來都是拉著手噓寒問暖的,相處久了有春風拂面的暖感襲身。原在同一辦公室時,吳老師給予過我很多寬慰與煦暖,好菜好飯的也讓我嘗個鮮兒。總拿我當大姐敬著愛著,尤那句“懂你”的話,讓我于親切中將感喟上升至知音層面。“呂老師,您的腳不方便,就別多走動了,我媽恰好蒸了包子,下午我給您帶幾個來!”——于是,已第二次身懷有孕、行動自然也當格外注意的重點保護對象——張瑩老師,午后把5個熱氣騰騰的包子,連帶著其心溫及手溫,一并遞到我手里。不過幾個尋常的包子,但此時不比黃金價低,我心中抵得上鮑魚海參,亦勝過龍蝦飛禽。只因給在我最難和最需要時,當說美味的包子里是滿滿的真情、一等的坦誠、還有助人于危難時的優等操品,其意義有如“大旱逢甘霖”。其實,平時只要知道或趕上事兒,牛奶菜蔬什么的,張瑩也沒少施我以援手。“呂老師,中午您就別下樓了,我到食堂給您一塊兒買回來,您就告訴我想吃什么吧!”次日中午,昨日情景再現。連著數天,我身不搖膀不動地靜候在辦公室,任由同行——年輕活力心腸極熱的李思涵老師,呼哧帶喘地把飯給我端上樓。煎餃餛飩冒著熱氣、盒飯葷菜素菜搭配,從未享受過飯來張口待遇的我,有暖溪在心中一次次淌流。驀然想起她曾寫給我的一封信:“您的敬業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希您能按時吃飯,您這歲數了,一定要注意,人是鐵飯是鋼嘛!愛您……”恰遭此小難,她的真情、善良與愛心此小事上完美體現。“呂老師,我這里飯已做好,您下了晚自習直接過來吃吧,我先放鍋里熥著!”“這多……”“這算什么,手到擒來的事,您千萬別抹不開面!”下了晚自習,我聽話地“赴約”,聽見腳步聲的夏久娥老師急忙給我開門、扶我落座,端飯倒醋,被照顧得妥妥帖帖的我,只管埋頭吃即可。說起來不好意思,知我愛吃餡兒,又從來不挑食,廚藝精湛的夏老師,幾乎每次蒸包子或是包餃子,都會喊我去吃,吃慣了嘴跑慣了腿,有時自己竟主動提出“申請”,實則等于給夏老師派活了,可熱心的夏老師每每都滿足我的要求。這不,憐惜我因腳傷雙休日回不去家,吃完臨走時,夏老師又從冰箱里翻出一袋兒野菜餡兒的餃子讓我帶上。周日坐在電視機前,看著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儀式,吃著夏老師的“情誼”,歷經生活太多磨難已不大會流淚的我,此刻卻任由大滴大滴的淚珠無聲滑落,其間,有慨然于胸的家國情懷,有來自夏老師之久違了的母愛回歸的滋味(雖然我比她大,但母親早已過世),現學校“十佳教師”評選在即,一直是夏老師擁躉的我,又如何能不為當下這等好人多投上幾票呢?!“呂老師,聽吳老師說您摔了一下,怎么樣了?我一聽說趕忙上來瞅瞅!”說這話的張月男老師,辦公室和我不在一處,聽說我有“情況”,專門爬樓來打問。我眼中她還是個孩子,但極孝順,實打實的“小棉襖”,且已習慣成自然,對父母這樣,對大家對我這多年來一直這樣。平時跑跑顛顛的事,電腦上我玩不轉的事也多愛找她,幫了我不少忙。可說是一請就到,不請也到,像盆炭火,將暖與熱輻射!“呂老師,好點嗎?多穿點,別凍著!”——單兵老師多次提起。“呂老師,聽說您摔了,重不重?要不要派車拉您到醫院拍個片子?需要您說話!”——王艷童老師打來問候電話。“呂老師,怎么啦?看著腳不得勁……摔啦?大夫,趕緊過來瞧瞧!”——李蓬老師如是說。又一日,在樓梯上拐行的我又碰到了李老師,“要不用車送您回去養幾天吧……”“呂老師,腳還沒好?不行您回家好好養養吧,這里的活兒交給我,有什么事我就代為通知了!”——輔導員周長華勸慰并表態道。“呂老師,您該穿雙高腰棉鞋,護著點腳!”——張秀清老師特意為我建議道。“呂老師,您走路慢點兒!”“呂老師,您多注意,別太累自己了!”——于歌、羅昱、李穎、金霄、黃雅梅、孫玉琳、王峰等多位老師及王景英大夫提醒我,凡看到或聽到的大都將關照寫在了臉上,將心意遞送到我耳邊。……不過一次常在河邊走偶然也必然的“濕鞋”,對于體力不濟眼神兒又差的老年人就更是尋常事,文學點兒說,日常生活中的一朵微浪,事兒真的說不上大,(當然這次摔得的確不輕),但來自諸同行的一句句問候與關懷,及至讓我果腹解饑的包子餃子和跑上跑下救急幫忙的一幕幕場景、一個個細節,都蕩在我心際并漣漪成串串美紋細波。數日來我沉浸于愛之海,身暖心更暖。有話說“細微之處見精神”,而我要說,人在最困難時的雪中送炭,如上下樓梯時的一把攙扶、透著關切的一句叮囑,遠比錦上添花來得更珍貴更無價。雖腳傷至今未愈,但這情分我焐在了灼熱的心口,焐在了記憶的河床,也焐在了世間自有真情在之雋永的畫面里,自信星移斗轉水長流,此細微的涓滴美露包括影像,將永馨在我人生的相冊里,經久留芳。嚴冬有春陽,盡暖“方寸”間,今信筆寫來,聊表心意。以小見大,其實,這何嘗不是一首開在細節里的正能量之花?良善之舉的姝美心靈之花?當然是了!其美就美在“不以善小而不為”!美在“該出手時不旁觀”! 不是嗎?!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