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本科人才培養巡禮 |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創意融合技術 設計傳承文化
- 2024-12-23
- 來源: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教務處
- 作者: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教務處
- 編輯:于思佳
- 閱讀次數:
-
編者按
北京服裝學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鞏固本科教學和人才培養中心地位,踐行“以本為本”和“四個回歸”,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全面開展人才培養質量建設工作,不斷深化本科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構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聚焦優勢、強化特色,努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學校以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為契機,深入開展自評自建工作,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現推出"本科人才培養巡禮"專欄,交流分享各學院在本科教育教學工作中的舉措、成效、特色與優勢,推動本科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始建于1987年。學院始終堅持“創意融合技術、設計傳承文化”的教育理念,緊跟時代潮流和產業需求,推進一流專業和高水平教育體系建設。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團隊,共有教職工13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51人,50余名教師具備海外教育背景。此外,學院聘請倫敦時裝學院、中央圣馬丁等國際知名院校的專家學者、時尚產業領軍人才組成校外導師團,助力學院人才培養與創新發展。


學院教師合影
01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以本為本”,落實“四個回歸”,在“黨旗紅引領時尚紅”特色黨建育人模式下,把立德樹人作為檢驗學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強化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積極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行業產業發展需要,努力為中國時尚、紡織服裝領域培育優秀人才。
學院全面統籌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各環節、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形成了全員協同參與的育人格局。深入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和改革,通過開設課程思政示范課,組織教師參加課程思政教學比賽等方式,由點及面,逐步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實現所有課程全覆蓋。在實踐教學中形成“為人民而設計”理念,教師、學生深入基層調研,為基層勞動者設計服裝;畢業設計連續5年以“美好生活”、連續3年以“為人民而設計”為主題,引導學生深入踐行設計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2018年,學院獲中宣部頒發“先進集體”稱號以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頒發的“突出貢獻獎” ;榮獲“北京市工人先鋒號”“北京市三八紅旗集體”稱號。
2019年,學院獲北京市委、市政府頒發“北京市籌備和服務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先進集體”,以及國慶70周年北京市慶祝活動領導小組閱兵服務保障指揮部頒發“國慶70周年突出貢獻獎” ;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
2020年,學院教師團隊獲北京市委、市政府頒發“北京市模范集體”榮譽稱號;榮獲“北京市事業單位脫貧攻堅集體嘉獎”;學院教師團隊榮獲“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并獲“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稱號。
2021年,學院黨委獲中共北京市委頒發“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2023年,學院榮獲“第九屆首都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

為人民而設計主題展演

近五年獲得的集體榮譽
02基于國家行業需求 高質量打造一流專業
學院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北京“四個中心”建設和紡織服裝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求,依托首都的文化資源和時尚創意產業優勢,進行學科和專業布局。目前擁有2個二級學術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依托設計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設有服裝藝術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等多個研究生專業與研究方向;學院現有兩個本科專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和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以及3個實驗班。
經過多年建設,設計學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取得重大突破,并于2024年獲得博士學位授權資格,形成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兩個專業均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和北京市重點建設一流專業,在軟科排名中分別為A+和A類專業。


專業建設
學院圍繞本科教育教學中心工作,不斷加大本科教育教學投入,著力優化課程、教材、基礎設施等教學資源,通過科學管理、整合創新,不斷提高教學資源對學校本科教育的保障度。近三年建設國家開放平臺慕課課程7門,其中4門依托學堂在線平臺、3門依托中國大學慕課平臺。《服裝設計效果圖》和《女裝創意立裁》獲評國家級一流線下本科課程,《服裝CAD應用》獲評第二批國家級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

教學成果
學院鼓勵教師積極申報教材立項,在教材建設領域取得顯著成就。近三年,學院共出版各類教材三十余部,包括多部省部級規劃教材。同時,累計獲批教材建設項目23項、數字教材立項11項。
03擴大產教融合 培養多元創新人才
學院緊扣學校高水平特色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堅持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培養目標,系統推進專業方向優化調整,健全專業方向模塊動態調整機制,構建了以國家級服裝服飾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北京服裝學院)和北服-愛慕國家級實踐教學基地、北服迪尚北京市本科高校產學研深度協同育人平臺、北京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實驗室等平臺為支撐,覆蓋教學全過程的校內校外協同實踐育人體系;根據行業的發展,不斷推進數字化、信息化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實施“以學為中心,以教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改革;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推進新工科、新文科建設,促進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以及課程思政的無縫融入;積極推動雙創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育人的全過程。
面向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以產教融合為抓手,行業企業專家和學院師資培養相結合,修訂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體系、開發教學資源,形成覆蓋教學全過程,包括產業認識實習、專業實習、校企聯合工作營在內的一體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進階式課程體系,在綜合設計課中導入企業真實課題,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銜接,不斷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復雜問題解決能力。近三年,共有1610名學生參加專業實習。2023年學院聯合國內多所高校及企業成立全國服裝數智化產教融合共同體,為服裝產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貢獻力量,進一步推動服裝專業教育與產業技術升級的同步發展。
學院高度重視產教融合與實踐創新,近年來,學生在國內外重要設計賽事中斬獲佳績。學生近三年共獲得500余項獎項,其中包括金獎、銀獎、銅獎200余項,在AOF服裝大賽、“漢帛獎”中國國際青年設計師時裝作品大賽、中國服裝設計“新人獎”、“虎門杯”國際青年設計(女裝)大賽、“大浪杯”中國女裝設計大賽等具有較高影響力的行業賽事,以及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USDA美國新概念設計藝術獎、G Cross Award 2024(英國工業設計委員會)、FA International Frontier Innovative Art Design(法國設計業聯合會)等多個國際國內知名賽事中獲得金獎。

創新人才培養

省部級以上平臺
04推進科研反哺教學 加強科教融通
學院依托2個省部級科研平臺、3個校級科研平臺及10個院級科研平臺,從科技與文化兩大維度全方位進行服裝相關的學術研究,帶動師生產教研融合與產學研融合。

多級科研平臺架構
學院聚焦國家、社會和行業發展重大需求,承擔或骨干參與完成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聯合多個高校及企業,完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高性能服裝研發關鍵技術”,助力多支運動隊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摘金,相關創新成果獲2024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作為承擔單位,完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符合殘障人士人體及運動特征的無障礙服裝服飾體系研究與示范”。
學院發揮文化研究和文化創新轉化作用,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和創造性轉化,積極構建中華服飾文化理論體系,打造服飾藝術文化理論研究高地和設計研究中心。學院多位教師骨干參與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研究” 經過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嚴格審核,以“優秀”等級結項;近五年承擔了近10項服飾文化研究相關的國家級項目,從古代服飾、民族服飾到戲曲服飾進行了充分研究。其中,研究成果《中國藏族服飾結構譜系》一書,成功入選“2019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立項。

《中國藏族服飾結構譜系》著作(左)、中紡聯科技進步一等獎榮譽證書(右)
學院鼓勵教師將科研項目轉化為課堂教學案例、競賽選題和畢業題目,實現教師科研、學生參與、企業合作、多方受益機制。近三年,學院教師完成的多項設計成果作為案例編入教材,多個項目作為學校競賽用于教學過程中。如北服愛慕合作項目中研制的織物保溫儀、壓力測試儀等用于《服裝工效學》課程中,奧運賽事服裝設計中的多個成果轉化為課程《賽事運動服裝設計》中的案例,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合作的運河文化時尚大賞項目中的設計和管理成果轉化為課程《文化創新項目設計管理與實施》中的重要章節,與安踏集團合作項目轉化為設計大賽等。
05加強高水平國外交流 提升師生國際化水平
學院秉持“國際化辦學、全球化視野”的教育理念,積極貫徹教育強國目標,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持續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紡織服裝人才培養高地。通過持續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學院致力于提升師生的國際化水平,培養具備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紡織服裝人才,為建設教育強國做出積極貢獻。
學院與全球30余所知名高校和教育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包括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法國巴黎杜佩雷高等應用藝術、設計和工藝學院、波蘭凱爾采揚?科哈諾夫斯基大學、韓國檀國大學等。通過聯合辦學、課程聯通、師生互訪等多種合作方式,構建起覆蓋廣泛的國際教育網絡,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國際學習機會,全面提升其全球競爭力。
近三年來,學院成功舉辦13次國際交流會議和講座,涵蓋意大利、英國、美國、印度、比利時、西班牙、巴基斯坦、中國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時尚高校及教育機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推動了國際教育理念的深度交流與融合。學院成功創建6個國際聯合課程工作營,為師生提供跨文化合作與實踐的機會。學院連續八年舉辦IYDC國際青年設計師邀請賽,吸引1000余名海外人才參與,近三年參賽人數達300余人,進一步彰顯學院在國際設計領域的影響力。


國際交流活動
06推進三全育人 為學生發展保駕護航
學院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扎實推進“三全育人”。始終堅持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全面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踐行和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發揮日常管理的主陣地作用,夯實學生理想信念根基,磨礪學生品德修養。建立“7+12”發展服務型學生工作機制(7個課堂,12個主題月),推動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深度融合與協同共進,實現“橫縱貫通、交叉聯動”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在潛移默化中,將思政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7+12”發展服務型學生工作機制
07深耕協同創新 助力國家重大項目設計
學院堅持協同創新,與校內兄弟學院及產業緊密協作,廣泛參與并承擔了多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國內外重要項目設計工作。近年來,學院完成了神七、神九、神十航天員艙內服飾設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全球火炬傳遞服裝、官方制服、領獎服、頒獎禮服設計,2014年APEC領導人會議服裝設計,2016年里約奧運會火炬傳遞服裝設計,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平昌冬奧會“北京8分鐘”表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和群眾游行,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服裝設計,以及高校學位服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展示了學院在國家需求中的卓越設計貢獻和社會影響力。


主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設計成果得到社會各界高度認可
2024年,學院繼續發揮組織力、設計力,助力多個重大設計項目,如組織多個學院教師聯合研發的射擊比賽服助力中國國家射擊隊運動員劉宇坤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射擊比賽中奪得金牌,這也是國產射擊比賽服及鞋裝備首次亮相奧運會,解決了長期困擾的“卡脖子”問題;學院師生團隊設計研發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火炬手、火炬護跑手、奧林匹克大家庭成員、志愿者、工作人員、賽事官員和安保人員等各類參與者專屬系列運動服裝及帽子、襪子、手套、背包等配飾。

2024年學院師生助力多個重大設計項目
學院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服務北京市時尚之城建設,分別與通州區、朝陽區、海淀區、昌平區等進行密切合作,構建“政用產學研”一體化育人模式。近五年,完成服務北京各類項目30余項,包括師生優秀作品精彩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北服日”專場和北京時裝周北服專場、學院組織的國際青年設計師邀請賽登上居庸關長城等。與通州區合作的運河時尚文化大賞活動已舉辦四屆,每年參與師生近百人,設計新款服裝近百款,以沉浸式游園和主題時裝秀兩種方式向社會展示運河時尚文化,影響深遠。

服務北京時尚之城建設
展望未來,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將繼續秉持“為人民而設計”的初心,深耕專業教育、銳意創新,致力于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學院將在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基礎上,以評促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加強產教融合與國際合作,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影響力服務國家需求和北京市時尚之城建設,傳承與引領中國時尚文化。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