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我的育人故事 | 劉怡:師者怡然心語
- 2024-09-02
- 來源:黨委教師工作部
- 作者:黨委教師工作部
- 編輯:于思佳
- 閱讀次數:
-
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鞏固“師德集中學習教育”成果,進一步推動黨紀學習和師德教育走深走實,黨委教師工作部組織開展“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育人故事宣講活動,并推出來自各教學單位9位教師的育人故事,展示我校教師忠于黨的教育事業、踐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動實踐和感人事跡,詮釋師德內涵、弘揚楷模風范,推動形成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爭做先鋒、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
服飾藝術與工程學院 劉怡
服飾藝術與工程學院工業設計專業教授,工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可穿戴傳感器中心訪問學者。從教22年,主講《智能硬件》《AI與設計大數據》等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可穿戴網絡、智能產品設計。主持參與完成國家科技基礎平臺項目、紡織工業聯合會教改項目、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項目等20余項。發表SCI、EI檢索論文30余篇,授權專利10余項。曾獲北京市骨干教師、北京服裝學院優秀共產黨員、拔尖人才等稱號。榮獲紡織之光教學成果獎、教書育人一等獎、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北京服裝學院教學成果獎等獎項。指導學生在科技部創新大賽、可穿戴照明產品大賽、計算機挑戰賽、北京市大學工業設計大賽等各類比賽中獲獎30余項。
師者怡然心語
記得有人說,如果我們在知乎上提問“能從事自己熱愛職業的人占比有多少”,會發現得到的肯定答案比例并不高。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因為我從事著從小就憧憬的職業——人民教師。我給自己的講述起名為“師者怡然心語”,這里的“怡”,既是指我自己,同時也表達了快樂感恩的心情,感謝北京服裝學院讓我實現了夢想,助力我在二十余年的教學生涯中不斷前進和成長。

教書育人 潤物無聲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從事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疑惑:現在教給學生的技能,將來他們能記得多少?能用到多少?尤其是現在獲取知識的方式、渠道越來越多樣,我做的工作還有多少價值?
直到有一次,一個順利考取985高校研究生的學生返校探望我。他說特別感謝我對他的幫助,尤其記得《智能硬件》課堂,這門課對于設計專業同學來說有點難,因此我連續三個晚上陪同學們一起調試代碼和硬件電路,每次都是忙到晚上十點多,直到教學樓的保潔阿姨來打掃衛生。學生有點不好意思地說:“老師,我已經不記得當時是哪里出了錯,但是我清楚地記得您坐在一個小板凳上,使勁伸著脖子盯著我們的屏幕看代碼,一根一根地檢查連線。問題解決后,我們所有人都忍不住歡呼雀躍。”他說,“老師您當時一絲不茍、全情投入、不遺漏一個小分號的樣子,讓我意識到在學習的道路上,不能有半點馬虎和敷衍,一個小問題就會引起全盤出錯。所以雖然我的專業成績并不突出,但改變了對小問題不求甚解的習慣,最終考入理想高校繼續攻讀研究生。”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對于學生來說,老師說過的話、講過的課、做過的示范,就像他每天吃過的飯,不一定記得具體吃了什么,但會讓他從中汲取養分,為成長提供能量,在無聲無息中影響他的認知和做事方式。同時我也非常高興,這門課程在最近三年的學生評教中都是滿分。我想這不只是學生對我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技能的認可,更是對我教學態度、為人師表的認可。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是在全方位、潤物無聲地滋養著學生。

與學生認真探討
課程思政 風化于成
我逐漸將課程思政的內容潛移默化的融入教學。我主講的課程有《AI與設計大數據》《智能硬件》《智能設計概論》等,這些課程主要講授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結合智能電子元器件、AI以及大數據工具,還有編程和創意設計,重點培養學生構建邏輯思維以及使用前沿技術在設計中應用的能力。最初,我在課堂上總會刻意去尋找一些科技結合點,但總覺得要么太生硬,要么沒痕跡、效果不好。在最近幾個學期的教學中,我持續關注現代前沿技術領域的發展和時事新聞,并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相關技術和產業的發展。
例如,我給學生介紹我國的“東數西算”工程,讓學生了解我國如何將東部密集的算力需求引導到西部,使東西部的經濟和產業實現共同發展,同時學生也看到了我國在大數據以及算力領域取得的成就。可愛又極富創意的學生巧妙地將數據傳輸到網絡,與紗線紡織成布裁衣的過程做比較,完成“東數西算宣傳片”,并在科技部組織的創新大賽中,從全國3000多個參賽隊里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
創新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強化愛國教育與創新意識,既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能夠激發他們為國家科技進步貢獻力量的熱情。

受邀參加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
常思憂患 未來已來
雖然獲得了一些教學成果,也得到很多老師和學生的認可,但我始終有一絲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來自這么多年教學生涯中學科、專業的變化調整,還有時代和社會不斷發展給教師職業帶來的挑戰,如數字和信息技術的突破,還有知識傳播方式的不斷更迭。這種危機感促使我不斷去學習,不斷鉆研教學方法、研究教學改革。尤其是現在各學科的界限不斷被打破,交叉融合的大趨勢要求每個老師突破原有的專業壁壘,才能更好地迎接新挑戰。

畢業季與學生們在一起
我想很多老師跟我一樣,能感受到智能時代對教師職業的影響。比如OpenAI最新發布的ChatGPT4o,甚至可以輔導孩子學習高年級數學,而且不知疲憊、態度和善。所以我督促自己去接受新工具,也鼓勵學生在課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智能工具。
但是現在的人工智能工具還不具備主動思考的能力,所以當我們提到情感表達和文化傳承時,他們還遠遠達不到人類的水平。作為教師,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多地思考:能否寄希望于把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讓人工智能替我們去傳授呢?答案是,我們不能依靠機器來傳遞我們的育人理念、家國情懷。在現有技術發展下,只有靠具有正確價值觀的老師去傳授,才能培養出傳承文化、勇于創新的時代新人。
作為一個有著28年黨齡的老黨員,我很自豪能夠在教書育人的崗位堅守22年。未來,我將繼續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在這三尺講臺上深耕致遠。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