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服舉行
- 2018-06-08
- 來源: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協同創新中心
- 作者: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協同創新中心
- 編輯:宋冰瀅
- 閱讀次數:
-
6月7日,“錦繡中華”2018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儀式暨“振興傳統工藝”論壇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服裝學院7號樓二層會議室舉行。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黨委書記楊建昆、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馬勝杰、原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北京服裝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劉元風等領導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服裝服飾設計領域中卓有建樹的30余位專家學者共同參加本次活動。

“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領導的倡導下,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北京服裝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等單位共同推出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品牌活動,而“振興傳統工藝”論壇是錦繡中華系列活動中學術研究落地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馬勝杰致辭,他表示,北京服裝學院作為中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傳統服飾的文化研究,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傳承與傳播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協同創新中心”成立以后,希望雙方能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的平臺上,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和更密切的合作,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基礎資源、源頭活水和精神的引領作用。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黨委書記楊建昆在致辭中指出,恭王府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唯一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經過2017“錦繡中華”系列活動與北京服裝學院一年的協作與配合,終于水到渠成,與北京服裝學院共同建立了“協同創新中心”。相信未來雙方能夠共享學術資源、專家資源、教育資源等,實現優勢互補,在非遺領域開展更加廣泛的合作。

隨后,北京服裝學院副院長賈榮林主持“協同創新中心”掛牌和專家聘任儀式。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黨委書記楊建昆與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馬勝杰一同為“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協同創新中心”揭牌,聘任馬盛德研究員擔任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聘任劉元風教授擔任學術指導委員會主任。同時為協同創新中心四個研究所的相關專家頒發聘書。
雙方表示“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后,將以非遺為橋梁、以協同創新為目標,共同搭建資源置換平臺,為充分利用傳統服裝服飾制作技藝、傳統紡織印染繡技藝等門類豐富的非遺資源,吸收文化、教育、傳播、傳承等各方力量參與到非遺的傳承和保護中來。

研討會由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院長關立新主持,原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現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馬盛德在專家發言中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合理利用兩個方面做了闡述,并指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要把握住非遺的基本內涵。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所所長祁春英研究員提出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上,應當關注的三個問題:一是振興“振”什么,二是傳承“傳”什么,三是創新“創”什么。她表示,歷久彌新的作品,一定是民族的、時尚的、創新的。北京服裝學院教授郭瑞萍在發言中談到產業面臨的升級狀況和文化關系極其密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文化的載體,服飾是非遺技藝的載體之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非遺傳統技藝最好的傳承,就是要變成我們當下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文化部恭王府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錦繡中華”系列活動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孫冬寧最后做學術總結,他希望協同創新中心未來能夠打造四個品牌,一是打造“錦繡中華”中國非遺服飾秀青年設計師品牌活動;二是打造《中華傳統技藝》傳統服飾和紡織染繡研究學術成果品牌;三是打造全國重點傳統工藝實驗室品牌;四是打造傳統工藝工作站品牌。
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們就如何振興和傳承非遺傳統工藝,尤其是在傳統服飾領域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發表了精彩紛呈的觀點。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