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精品影视高清无广告播放 ,国产欧美一级A片无码免费下_4K免费播放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字號: A A A

  • 劉瑞璞教授解讀“一個大國國民素質與服裝國際慣例”
  • 2018-05-31
  • 來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 作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攝影:季德銘
  • 編輯:宋冰瀅
  • 閱讀次數:
  •   5月30日晚,“傳統文化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市級思政選修課第二講在我校如期舉行,本次課程由我校劉瑞璞教授擔綱主講“一個大國國民素質與服裝國際慣例”。來自中國戲曲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以及我校共計二百多名師生聆聽了此次講座。

     

     

      劉瑞璞教授首先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內容出發,提出一個進入新時代的偉大中國,要想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就要重視對服裝國際慣例的研究,重視對國際規則的運用。著裝不僅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且展示了一個國家、民族的形象。通過幾個經典的著裝案例與現場同學互動,解讀了著裝所傳達的時間、地點、場合、身份、等級幾項重要信息,讓同學們對國際慣例的著裝規則有了初步認知。

     

     

      接下來,劉瑞璞教授基于自己三十余年來在紳士著裝文化的研究成果向大家進一步講述了服裝國際慣例(The Dress Code),了解了服裝背后的文化。從諾貝爾獎看國際禮制的傳統與精神,教會了我們對傳統應心存敬畏,用經典對發明者以最高禮遇,具備民主、平等的精神;服裝的變化甚至可以去揭示一個人生的改變和一種制度的誕生。接下來劉教授又講到了服裝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儉以養德,從古典華服中縫結構到中山裝無縫結構,從西方的人文主義到中華的天人合一,無一不體現“分也節儉,合也節儉”。最后的案例劉教授講到了柴斯特·菲爾德體現的大國外交態度,一百多年來主流社會的經典符號,劉教授以具體政治人物的著裝變化為例,拋出“晨禮服、燕尾服、黑色套裝、Blazer”等服裝名詞,講述其所暗含的TPO信息(T:Time時間;P:Place地點;O:Occasion場合),以歷史為脈絡,進而引出中山裝這一國服經典的蛻變歷程,指出其所蘊含“儉以養德”的中華精神,由此點明服裝的變化從一個側面詮釋了對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而在當今時代,我國正大踏步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尊重國際禮制便成為了時代要求。針對國際禮制,結合大國領導人外交、大眾化諾貝爾獎獲獎者儀式以及2008年奧運服裝成果案例,劉教授給出各式品類服裝詳細的著裝菜單規范,并與在場同學進行問答互動,大家踴躍猜測正確答案,于互動中學到知識,收獲頗豐。

      中國是國際規則的維護者和執行者,我們也要進入世界舞臺中央,成為國際規則的制定者,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而新中國的大國外交也從未忽視它的存在,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最后一公里:因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說明我們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強國還有很大的距離,需要不懈努力。在整個演講過程中,劉教授沒有脫離我們要堅持四個自信的主題,教導我們年輕人要為增強民族自信而不斷努力。

      兩個小時的講座,劉教授通過大量的實例為師生們闡釋了服裝所蘊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歷史積淀和國家實力,令廣大師生耳目一新、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