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我的育人故事 | 宣曉晏:此道之上,風景無限
- 2024-09-06
- 來源:黨委教師工作部
- 作者:黨委教師工作部
- 編輯:于思佳
- 閱讀次數:
-
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鞏固“師德集中學習教育”成果,進一步推動黨紀學習和師德教育走深走實,黨委教師工作部組織開展“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育人故事宣講活動,并推出來自各教學單位9位教師的育人故事,展示我校教師忠于黨的教育事業、踐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動實踐和感人事跡,詮釋師德內涵、弘揚楷模風范,推動形成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爭做先鋒、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
商學院 宣曉晏
藝術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后,商學院助理教授,主講的《藝術概論》獲北京服裝學院首屆教學創新設計大賽三等獎,北京服裝學院2022-2023學年教書育人獎三等獎,主持的跨學科實踐課程——“戲劇產業工作營”獲北京市教委組織的2023年北京市高校美育改革創新優秀案例二等獎,工作營成果——原創服裝人題材話劇《應福祥》——獲中國校園戲劇節“優秀劇目獎”、“校園戲劇之星”等,并帶領工作營學生赴深圳交流演出,與國內外多所知名高校開展戲劇美育教學成果交流、主持美育教學研究學術會議等。
在教學研究方面,從藝術學、管理學跨學科視角探索教學創新,主持校級教改課題兩項,參與省部級教育規劃課題一項。入職四年來出版相關學術專著兩部,發表CSSCI、中文核心期刊等學術論文十余篇,相關成果被人大復印資料、《新華文摘》等轉載,榮獲田漢戲劇獎(理論類)一等獎、“第七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優秀論文獎等重要獎項,相關著述超60萬字。
此道之上,風景無限
博士后出站時,我的導師曾問我:“為什么要選擇做一名大學老師?”我也這樣問自己,我能教給學生什么?又能給予我自己怎樣的成長?我想,這個問題與其問現在的我,不如回去問問那個18歲的我。

大學的課堂:
18歲的孩子們
翻看這個世界的目錄
當我踏入大學時,曾面臨考研、擇業、留學——這些所有學生都會面對的困擾,但那時的我受到專業局限,沒有跨學科的知識儲備去支撐前路的選擇。是的,課堂容量是有限的,而學生對知識的需要卻是無限的。
這個困惑同樣存在于我現在的學生身上。入職后我發現,學生們更多鉆研在本專業當中,專業間存在壁壘,而這個年紀的他們熱情好學,北服本來就是一個囊括藝工商等多學科的院校,藝術學、服裝學、管理學、經濟學……我想創建一門課,為學生們打開這本斑斕的目錄。
于是去年夏天我在商學院組織了一門教改實踐課——以戲劇產業工作營的形式,嘗試打通不同學科的壁壘。讓我欣喜的是,來報名這個工作營的除了商學院學生,竟然還有全校各學院的學生們。我帶著他們挖掘服裝文化,將服裝人精神寫進劇本、寫進舞臺;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陳果老師帶著學生們按照劇本進行歷史服裝還原;商學院索珊老師帶著學生們進行商業項目運營。
三次演出、兩次辦展,孩子們穿著自己制作的衣服登臺亮相,這是他們為這門課交上的結課作業。而北京市教委頒發的“美育教學改革優秀案例”二等獎,是我們三位老師為這門課交上的結課作業。

《應福祥》劇組受邀開展劇目創作交流會
我們一起經歷了文化挖掘、歷史學習、藝術創作、商科思維等多學科的知識探索。綿延數月、穿越百年、橫跨學科,有人讀到了歷史、有人讀到了服裝、有人讀到了藝術、有人讀到了商業……但他們都讀到了傳承。
大學是一場遇見:
遇見世界
遇見自己
今天的我回望18歲,常遺憾我沒能更早見到自己的創作能力,如果當初的我可以更勇敢些,那今天我是不是能成為一名自由作家?
是啊,大學應該是一場遇見,遇見世界,遇見自己,才能遇見更多可能性。
工作營結束后半年,我們又收到了來自中國劇協的邀請——赴深圳參加第八屆中國校園戲劇節。但時間緊迫,我們只有一個月的時間進行排練。一個月,我要一個個把甚至已經畢業的孩子去找回來;一個月,就算對任何一個專業劇團,都十分緊張。我們的孩子,不僅非專業,他們中甚至沒有一個人登上過專業舞臺。這么短的時間,我們更不可能做到和專業演員一樣日夜排練,不管學生還是我,都有著本職任務。白天要上課,課后還有各種作業;大四快畢業的孩子,白天要趕早高峰晚高峰……為了湊齊三十幾個人的時間,我們只能把排練時間定為21點下課后到23點宿舍關門前……一個個深夜里回蕩的,是汗水交織而成的交響。
經費有限,為了省錢,我們在深圳的城中村租房,扛著比人還大的道具,坐著綠皮車趕路……有一次在劇場吃盒飯,一個學生問我:“老師,今天我們出去吃吧?”我說:“好?!彼叩介T口,就在學校北門外的馬路邊蹲下來,吃了起來。“老師,要不要喝一杯?”他笑著將奶茶遞給我……是啊,我忘了18歲的世界里,“出去吃”,就是出去吃;“喝一杯”,也只是喝一杯。
他們會在打車時默默把緊急聯系人改成我,他們會在發票上一筆一劃寫上自己的名字,他們能得瑟地穿著自己設計的中山裝去上體育課,然后在立定跳遠中把褲子裂成了五瓣……大學時光就是這么單純又熾烈。
遇見本身就是回報
深圳的演出十分成功。我們在戲劇舞臺大聲地告訴全國大學生——什么是北服青年,什么是百年的服裝人精神!憑借著我們演繹的北服創校老校長張方佐先生青年時代的故事,我們甚至獲得最佳表演獎的單項獎!中國校園戲劇節——這個校園戲劇屆最高比賽的平臺上,我們非專業的孩子拿到了專業的獎!當時的我多想告訴評委們,這些孩子,他們不僅是演員,甚至還是劇務、是舞臺繪景、是海報設計、是票務設計……每個人都身兼數職啊,都在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遇見自己,遇見無限可能,多么驚喜!我想沒什么比這更有說服力去講明育人的意義了。
與其說是我在教育他們,不如說是他們讓我找回了那個18歲的自己。和他們在一起,我忘了自己已是頭發不再茂密、人魚線也已遠去的中年人。我陪他們一起開心、一起難過,我們唱歌,我們聊人生……我想我明白了,為什么要做大學老師,因為我享受這講臺,享受著這本名為“世界”的書。這些可愛的學生們,要去往更遠的未來。如果說,大學是一場遇見,我想,這遇見本身就是回報。
此道之上,風景無限!

原創話劇《應福祥》在第八屆中國校園戲劇節中榮獲“優秀劇目”獎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