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創(chuàng)制年代,據全國高等農業(yè)院校統(tǒng)編教材《清上明制茶法》載:“青茶(即烏龍茶)起源:福建安溪勞動人
鐵觀音(6張)民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創(chuàng)制發(fā)明了青茶,首先傳入閩北后傳入臺灣省?!辫F觀音因品質優(yōu)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制,先后傳遍閩南、閩北、廣東、臺灣等烏龍茶區(qū)。20世紀70年代,日本刮起“烏龍茶熱”,烏龍茶風靡全球。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廣西等部分綠茶區(qū)紛紛引進烏龍茶制作技術,進行“綠改烏”(即綠茶改制烏龍茶)。目前我國烏龍茶有閩南、閩北、廣東、臺灣等四大產區(qū),以福建產制歷史最長,產量最多,品質最好,尤以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巖茶聞名于海內外。 鐵觀音不僅香高味醇,是天然可口佳飲,而且養(yǎng)生保健功能在茶葉中也屬佼佼者。鐵觀音于民國八年自福建安溪引進木柵區(qū)試種,分「紅心鐵觀音」及「青心鐵觀音」兩種,主要產區(qū)在文山期樹屬橫張型,枝干粗硬,葉較稀松,芽少葉厚,產量不高,但制包種茶品質高,產期較青心烏龍晚。其樹性稍,葉呈橢圓形,葉厚肉多。葉片平坦展開,適宜種植鐵觀音茶。